文化育人 润物无声
每位班主任和辅导员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大家对班级管理也各有特色,在此我也只是粗浅地谈一谈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想法,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先后担任过管理系四个商务管理班的班主任,目前正担任14商管2班和15商管5班的班主任,商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面向市场一线,从事商业活动,而商业行为的核心纽带又是契约,契约精神的基础要求是“诚信”,所以我们的班级文化就从“诚信”开始,在建设的过程中,以校园文化为基础,充分借鉴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专业特点,最终建设形成了“诚信、成长、融合”的班级文化。通过这种群体式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全面的渗透,作为他们的行动标尺,影响或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
一 、诚信体系引导学生
学生自军训开始第一天就建设“诚信”文化,建立诚信体系,不诚信一票否决,并且事后追溯。例如在我们班不参与卫生值日或很不认真的,明知而不做的,既是不真诚的表现,也是不合作融合的姿态,可能最终评价就是品德不过关,原则上不评优,不担任班委或学生会。
我班诚信文化体系包括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但是由于没有班费,所以物质层面的奖励没有,更多的是精神奖惩,目前主要是依靠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来约束和引导同学们的行为。
目前班里几乎没有撒谎的,有错误直接承认,不会去找所谓的借口和理由,这样处理学生的问题速度就快了不少,如常见的学生迟到和旷课,发现后问学生什么情况,他们都会很准确的说晚了几分钟或旷了几点到几点的课,然后再询问原因和客观理由并进行教育,随后这些学生就会自己到学委那里登记违纪信息并核对扣减的量化分,再例如有些同学会利用周末去其他城市找同学玩,以前的话,他们可能就会跟我说要回家,但在诚信文化的指引下,他们就会说我要去找同学,同时跟家长沟通外出要找同学,家长给我发的短信就会显示孩子去找同学玩了,补充一下,在我们班每个同学离校请假都需要家长的短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真诚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他们就更愿意坚守文化原则了,这是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结合体现。但是制度层面的内容再多,学生不认可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我们的制度更多是我和班委与同学们共同约定协商出来的,这样他们心理上认可,行为上就容易做到了,所以我们对行为层面的核心理解是“说到做到,承诺有效。”
二、成长氛围影响个体
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成才,但是学生个体差异大,我以前的思路是针对个体学生的问题具体处理,我班曾有一名女生,经常违规违纪,比较任性,有次感冒打点滴,刚打完第一次,就自己回家了,下午她妈妈回家发现孩子在家立即给我打电话沟通情况,当时我还不知道孩子已经回家。入学第一个学期,我与她妈妈的短信合计达116条,单次通话也经常在20分钟以上,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为此我还建立了一本“特别档案”,每当有同学犯了错误,先来登记时间和事由,再沟通,就同一个错误我们提倡“再一再二,不再三四”,约一半的同学随着签字的增加会减少自己犯错误的频率,但是这个女生不仅没有,反而在快速增加,她也经常向我做承诺说以后不会了,没有下次了,我和家长也一直在努力引导,但效果不大,我也很苦恼。明显的转变是在她跟着同学参加了几次兼职打工后开始的,又赶上班级劳动值周,本以为她会掉链子,最后她表现的非常好,后来我们的沟通也变的越来越顺畅,聊天时她说,以前习惯跟老师和家长对着干,从没有打过工,自从去了全新的环境兼职后,一下子理解了家长和学校的很多做法,对院系和班级制度也不怎么抵触了。
事后我就反思,一个同学,我们费了好大力气没有明显效果,能用的方式方法也基本都用了,跟着同学打几天工却改变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新环境对她的影响,而我现在带着90多名学生,不可能每一个都像这个同学似的投入这么大精力,所以后来在学生管理上,我就“跳出个体看群体”,注重班级氛围和环境的引导,树立了“先环境,后个人”的原则引导他们成长。我的想法是要去改变他们的成长环境,为他们营造一个不同与以往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故意给他们留一点点空间,然后观察他们,从中发现他们的长短和兴趣差别,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通过明确告知或心理暗示表达出我对他们的期望。于是就有了“成长”这个班级文化萌发的空间,由于我们是商科专业,除了理论学习外,学生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等能力和健康的人格是社会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是专业和社会的双重要求,所以我们班对成长的理解是把自己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化职业人。
我们开班会的时候常讨论,成长的内涵和外延很宽,可以是学习进步,可以是没有迟到,可以是QQ好友变多,可以是参加了一个活动,可以是周末读了一本书,等等等等,只要大家没有虚度光阴就是成长,只要大家能够围绕专业面向社会就是优质的成长。
我们每位同学还在学期初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成长目标和职业规划方向,收起后期末统一发回,让大家再对照检查自己一个学期的学习和成长,进一步修正下学期的成长计划。
我还会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我们班利用下午的自习,每周开展一次“乐享”活动,即在教室中一名同学给大家分享这本书为什么好看,这部电影哪里很精彩,或者是一个商业人物的成长故事等等不限题材、不限内容的分享活动,锻炼了大家的不少能力。在上学期的“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中,班委组织到位,同学们积极响应,一些好的做法也获得了院系的肯定,例如我班某个男生,性格内向,随波逐流,但是在主题教育活动中他做了一个关于节水的PPT获得了同学们的高度评价,后来聊天了解到他的家乡非常缺水,他只是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但是大家对他的赞美让他变的积极自信了,他成长了,在后面很多活动中他的身影越来越多。在一系列活动中,很多同学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和成长。同时依托我系的创业协会和三个专业工作室,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一些活动,尽量填补同学们有时产生的空虚,虽然只有部分同学有所成长与收获,但是这部分同学恰恰是改变班级环境的基础力量,然后他们会慢慢影响周围的个体,形成群体发展带动个体成长的效应。
环境的力量是强大的,当同学们在共同成长的环境下,看到周围的同学在自己的目标、兴趣或工作中找到更多的自我价值,其他同学也会多少参与其中,班主任此时再加上引导和期望,可能就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他们找到新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成长的烦恼就变成了喜悦。
三、建设班委融合文化
良好的班级氛围离不开班委,因为班委是班级文化的先锋队,是班级文化重要的践行者和维护者,因此首先要组建一支理解班级文化的班委,然后建设一支融合团结的班委。我们的做法是通过组织一系列班级活动实现班委的融合团结,也会实现班委和同学们的融合团结,最终实现班级文化在大家心中的融合。
关于班委组建,我在新生入学报到时首先会宣读张贴体现班级文化的班级制度试行版,并上传电子版让同学们学习,然后经过军训考察,不参加军训或请假同学原则上不能参选。竞选过程包括:笔试、竞选演讲和面试。先全班同学进行笔试,不过线同学不能参选,这个过程也会增强全体同学对班级文化和班级制度的理解,然后择日进行竞选演讲,并由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组成的面试小组进行提问,过程虽然麻烦了些,但是班干部队伍对班级文化的理解更深刻,对班级制度的执行更到位,最后试用一个月,同学们再评价打分,如果得分低可能会被免除。
班委组建后即让他们按照班级文化组织活动,例如让同学们设计班徽和班级标志的活动,既凝聚团结了同学,又加深了专业理解;又例如期末班委收集大家的照片制作的电子相册记录了同学们的点滴成长,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认可;班委还每周在班级的小黑板上写几句与班级文化相关的标语和口号鼓励大家,每个学期中他们都会自发组织类似的活动,或自己召开主题班会。在这一些列活动中,既建设了班委,又团结了同学,更体现了班级文化与同学们的学习和行为的融合,对班级日常管理起到了悄无声息的积极影响。
以上是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做法,虽然对班级管理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例如用文化转化后进生的道路任重道远,有些学生的变化太快,文化不能适应等等。班主任工作就是这样,琐碎又具体,忙碌又充实,但是看到学生们的成长,收获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喜悦这又是我最大的幸福!
最后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四句诗与大家共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